德军冬季作战,实际上是用惨重损失防止了大溃败的发生_德国_苏联_希特勒

发布日期:2025-04-16 08:23    点击次数:95

虽然二战已经过去数十年了,但如今人们再次提起那段历史时,总会为德国的失败感到一丝惋惜。毕竟德国从一战的阴影中迅速走出,并冲破了《凡尔赛和约》的重重限制,不但重新成为世界顶级强国,还几乎吞并了整个欧洲。然而,正是几个重大的战略失误,令德国人葬送好局,再一次成为战败国。提到这些失误,1941年6月的苏德战争便是绕不开的话题。

之前笔者专门讨论过德国对苏入侵实际上并非战略失误,因为苏联早在1941年6月22日之前就制定了详细的入侵德国计划。苏联人对德国的垂涎也并非什么秘密了,1919年2月爆发的波苏战争,实际上就是当时的苏俄希望借道波兰,将无产阶级革命“输出”到欧洲的地缘中心德国,从而影响到整个欧洲。因此,苏德之间必有一战是明摆着的事情,只是希特勒的赌徒心理让德国在没有完全攻下英伦三岛的情况下就出兵苏联,这才是症结所在。

然而,苏联的问题比德国更加严重。1941年底,苏联军队刚刚完成整顿,军官遭到大规模调动,军队战斗力非常差,甚至在接到命令后还茫然无措。因此,德军在苏联境内取得的军事成功,恐怕连希特勒都始料未及。1941年8月底,德军装甲部队突破斯摩棱斯克,9月30日,德军主力就陆续开进至莫斯科远郊,并对其形成合围之势。然而,就是这场“志在必得”的战争,却以德军的溃败而告终。该战役中德军死伤多达58.2万人,装甲部队更是损失惨重。

展开剩余64%

其实,在遭受莫斯科战役的失败后,德国的军官团中,撤退的呼声比坚守的要大许多。很多高级将领也认为,最适合德军的方式,是快速从莫斯科城下撤退,并适当地后撤一段距离,并在占领区边境设立坚固的防线。这些将领看到的是苏联被激活的可怕的战争潜力,德军必须在失败后确保自己拥有能够抵挡苏军疯狂反扑的能力。然而,希特勒最终并没有听从多数人的意见,而是固执地要求德军坚守阵地。很多人因此认为,希特勒此举是白白葬送了德军的精锐,并让德军深陷到苏联这个战争泥潭中,是二战中德国最大昏招。

那么,如果德军撤退,情况将是如何呢?

1941年12月初,在军事上遭遇失败后,德军被迫收缩攻势,苏军则趁机反扑。说是“反击”,实际上,冬季的攻势是苏联“人海战术”的又一次经典重演。在人们的通常认识里,是冬天击败了德军。而对于双方来说,冬季对苏联军队的打击反而比德军更大。1941年12月5日至1942年1月7日的这段时间内,苏联军队对德军阵地发起了源源不断的进攻。然而这种攻势的作用却非常有限,苏军以近40万人的代价,却只消灭德军约8万人。

另外,形势对德军来说也非常严峻。德军高层期初并未想到莫斯科战役会以失败告终,因此,德军并没有为转攻为守制定切实的计划。无论是物资还是补给,当时的德军根本不足以支撑大规模的撤军。因此,如果在1941年末的战役中失败后德军选择撤军,那么他们面临的可能不仅仅是一场失败,而是彻底的溃退。同时,此时的苏军兵力补充基本完毕,加上擅长冬季作战的东西伯利亚方面的援兵到位,德军面临规模巨大的苏军,要在大撤退中做到有条不紊,这是非常困难的。一旦溃败发生,后来持续数年的战略相持阶段或许都不会出现了。

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认为,二战中德国将星云集,奇才辈出,却因为希特勒的瞎指挥而白白葬送好局。如果德国不进攻苏联,以专心经营占领区为替代,恐怕如今的世界格局将会在那时改写。不过客观地说,虽然连斯大林都说希特勒根本上就是一个“赌徒”,但在一些问题上希特勒的判断也并非毫无道理。决定德国必将输掉二战的并不是这些所谓的战略失误,而是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手太过强大。

发布于:天津市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没有了